心情有點煩....part3管理篇寫不太下去...來看看這棵我最喜歡的椒草之一..
Cryptocoryne pontederifolia桃葉椒草~^^種不死,有特色的腎型葉,讓它
成為水草缸中的寵兒,雖然已經市場到不能再市場,我依然對它情有獨鍾.....
對我來說玩椒草搜集有兩個方向,一種是品種的搜集,一種是數量的搜集,我不
是超級狂熱的蒐藏家,所以品種的蒐集只會到"種"這個地方,不同的流域型就要
再考慮,除非真的有很大差異....但是,能種出一盆的椒草,欣賞叢生之美也是我
一直追求的, 而這棵,就十分能滿足我的需求......
在高濕度環境下,葉片十分有光澤,葉被葉面都會微微泛紅,夾雜著幾抹跟
ferrguinea的西瓜紋有點像的綠斑,而且植株也比較挺立大型.....






而在戶外濕度變化較大的環境,植株明顯厚實許多,葉片邊緣出現十分明顯的波浪
紋,葉色也偏向黃綠色,植株會比較趴地.....






嬌嫩的佛焰苞,彷彿黃口幼雛,嗷嗷待哺.....先滋潤我乾渴的心靈再來餵飽你吧....^^





玩這些東西...除了種活,種漂亮外,其實去了解一下關於他們背後的佚文瑣事
也是很有趣的...多參考各網站資料,就會找到許多相關的訊息....
Cryptocoryne pontederifolia是1863年由 Schott 發表的...生育地在西蘇門
答臘..但是,因為他的不捻性,導致對於他的分類一直多有爭議...
所謂的"不捻"
講白話一點就是"不會生",也就是他不會結果,只能依靠無性生殖法繁殖下一
代....而會發生這種現象的又有許多是天然雜交種...其實在水生植物這邊,種
與種之間親和力強,非常容易雜交出混合兩方特徵的下一代...造成辨識上的
困難....而大約在1975年,一批來自爪哇的椒草開出黃色苞口的佛焰苞....
De Wit 鑑識後以"Cryptocoryne  sulphurea"這個新種名發表,差不多同時,
Rataj 也發表了"Cryptocoryne  bogneri"這個新種,在一些比較早期的文獻
資料, 可以發現這兩種時常被搞亂,而在moehlmannii 和ferrguinea這兩個
新種被確定之前,他們一度
也被認為是pontederifolia...直到1982年
Jacobsen 在pontederifolia的模式標本內,發現了還未發育成熟的佛焰苞,
經過比對,將Cryptocoryne  sulphurea處理為Cryptocoryne pontederifolia
的同種異名,過了幾年,Cryptocoryne  moehlmannii也被發表...我一直找不
到真正的moehlmannii,從網路上或是朋友手上拿到的,最後開出來都不
對,..到底哪裡有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